济南有格表导教育|艺考表导培训机构|有格表导教育官网

返回
顶部

浅析《乡村里的中国》

时间:2021-03-22

真实与震撼

——浅析《乡村里的中国》

近几年,国内纪录片的创作数量不断增长,但褒贬程度不一。2013年,一部《乡村里的中国》闯入了万千观众的视野,并且获得了业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和认可,这部作品沿袭了焦波作品的一贯风格,真实细腻地展现了中国最底层农民的生活现状。本文从这部纪录片的主题、叙事、细节展开分析,旨在分析这部作品的真实与震撼。

一、纪录片主题文化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一书中说道:“2009年的纪录片娱乐功能越来越强,现实关注越来越弱;参与文化庆典越来越多,思考公共问题越来越少。”不仅仅是2009年,在这之后的几年中,纪录片的制作量虽然在不断地上升,但是成为现象级影片的鲜有。例如,《舌尖上的中国》,虽然有人文关怀,但赏心悦目,娱乐大众,是它更直观的作用。而《乡村》主题的选择紧扣社会热点,导演没有用上帝的视角指点江山,而是真实记录生活中的细节和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把中国农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情境不夸张,也不蒙蔽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影片将主题锁定在农村。无论纪录片关注的是社会问题,还是历史文化,其最终审美意义的生成还是要依托于个体的行为和命运来产生,所以我们发现纪录片最终落实为关注人的艺术。焦波将农村这一主题的展现,交给村中的几位农民主人公。在中国,农民是付出最多,得到最少的一批人,农民似乎已经被符号化,提起他们总是会让人想起农民工,留守儿童,脏、乱、差等有些歧视的词汇。而这部片子里没有符号化的农民,他们都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形象,尽管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是他们依旧对生活充满希望,依旧热爱生活。

杜深忠是这部片子的主人公,他身材瘦弱,皮肤黝黑,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但是当我们跟随导演的镜头慢慢走进他的生活时,我们发现在他其貌不扬的外表下,竟是一个有梦想、有尊严、有坚守的“文化人”,他的存在就好像是这个小山村的童话故事一样,从他的身上,观众看到了农村人少有的精神追求。

《乡村》中,没有一句解说词,没有一段配乐,焦波用完美的同期声录制和跟踪拍摄,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环境保护、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等诸多主题。

二、叙事结构多样化

(一)清晰段落感

《乡村》这部影片整体的叙事结构是以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为划分点,通过镜头展现不同节气农民的生活状态。同时,影片以文字配上相应季节的画面来实现段落的分切,清晰的段落叙事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解读影片。《乡村》是一部相对而言比较朴素的影片,没有使用太多的拍摄技巧,也没有使用太多的剪辑技巧。但是清晰的段落结构和朴素的镜头语言,让观众更能感受到导演对“真实电影”的一种尊重和解读。

(二)完整严谨的戏剧化

《乡村》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却充满了故事性、戏剧性。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导演只是一个纯粹的记录者,不去干预被拍摄者。现实题发展至什么方向实在不好预测,但记录生活本身的戏剧性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追求。《乡村》中几位主人公的生活都极具戏剧性,这大大增加了影片的可看性。纪实性是纪录片的基本特性之一,但今天的纪实性却成了许多故事片追求的风格;故事性是故事片的基本特性之一,但今天的故事性却成了纪录片必不可少的特性。《乡村》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是极具戏剧性的,同样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也是极具故事性的。

三、细节处理真实化

《乡村》中的大多数细节,导演都选择了使用长镜头来展现。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总是希望能从各种角度理解被拍摄的事件,而长镜头为观众的这种希望提供了可能性。《乡村》中,导演做到了无论事情大小都用长镜头,保证了它的完整性,这给观众营造了极强的参与感和真实感。

当焦波进驻到构峪村之后,他就放弃了政府意识,他像朋友一样去关注那些被摄对象。同时,也正是因为焦波的这种态度,让他成功地走进了构峪村村民的心中,让他得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细节和惊喜。时间是纪实作品最大的财富,也是突出价值,捕捉到鲜活、生动、真实的现场和细节,展现了人性的丰富、复杂与深度。

在中国当下的荧屏上,可谓到处都充斥着欲望、喧嚣,看似不可一世,繁花似锦,实则危机四伏,迫切需要推陈出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部依靠真实记录沂蒙山区几位农民一年生活轨迹的影片破尘而出。《乡村里的中国》用镜头告诉我们中国的农村既不是人们口中常说的脏、乱、差,也不是人们幻想中的世外桃源,而是希望的所在。

《乡村》既像一部童话故事,又像一篇醒世寓言;既像一碗温和柔顺的心灵鸡汤,又像用“用透明单纯”折射这个并不完美的中国。总之,我们需要这样的真挚、朴素、勇敢以及温暖。

 

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代表

——浅析《乡村里的中国》的叙事

《乡村里的中国》一经播出,就引起了社会的广大反响,其强大而震撼的现实艺术效果,更多取决于该片朴实但又耐人寻味的故事性情节。首先在故事性情节设计方面,该片表达了农民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冲突、农村政治生态的复杂性以及情感问题,让农村人感同身受,更让大众深思。在故事化叙事因素与作用方面,作者采用平民化叙事,把原生的农民艺术特征反映得淋漓尽致,最后以三线平行交叉叙事的方式,使关注、关怀农民的主题得到升华。

一、相关概述及故事简介

(一)纪录片的故事性概述

纪录片通常是根据真实的生活创作的,但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流水形式的事物展现,而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再加工,通过表现真实的事物,使人们对生活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对客观事物进行最直接的描述是纪录片的重要特点。纪录片中也可加入故事情节,以此来提升纪录片的趣味性,但是纪录片的故事性不是虚构的,只是在纪实的基础上添加部分修饰成分。在这种故事性当中,情节的比例会有所降低。

(二)《乡村里的中国》故事简介

《乡村里的中国》的故事背景是山东省的一个小村庄,这里是沂蒙山腹地,整个村子中有167户人,一共有464口人。这个片子的总导演是焦波。在片子中,一共存在三条线索,也就是村子里的三户人家——文化人杜深忠家、大学生杜滨才家和村支书张自恩家,这三个家庭正好代表了杓裕村的文化线、情感线和政治线,具有典型意义。杜深忠是一个文化人。他的生活很苦,在村子中也没有地位,其妻子张兆珍是一名传统的农村妇女,面对家里的各项事务,目光短浅,和杜深忠争吵不断。这两个人对于生活的追求是非常不同的,做事的方式也非常矛盾,但二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尽管有矛盾,两人对彼此的依赖性也很强。杜滨才是村里的一名大学生。这个人物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父母离异,父亲患有精神病,自小没有母亲关爱,在这种家庭条件下生活,照理说,他是会怨天尤人的。但是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获得过许多荣誉。虽然他和父亲之间的矛盾也很多,但在和母亲交谈之后,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就渐渐消失了。张自恩是杓峪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在这个村子里,为了发展经济,进行了公路和文化广场的修建。一年的时间里,他的工作较多,也非常艰难。村民认为他的账目是存在问题的,同时在遇到砍树问题的时候,也有人找他麻烦。但不管遇到什么事,最后他都在喜怒哀乐中完成了自己的工作。纪录片中的杓峪村影射出了当下我国农村的基本面貌,同时也向观众展现了我国农民真实的生活写照。导演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完整地记录了杓峪村农民的生产、生活,见证了这些淳朴的农民生活中的困难,以及他们辛勤劳动的全过程。

二、《乡村里的中国》情节设计分析

《乡村里的中国》中的小山村是作者焦波精心设计安排的,杓峪村的地理位置独特,是最能代表我国农村现状的地方。记者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民的生活,与当地村民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并在体验农民生活的同时记录下自己的所遇所感。最终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得以完整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纪录片的故事以当地农民的生活为主线,并以农民杜深忠、村支书张自恩、大学生杜滨才为主要人物,通过对故事情节进行部分的剪辑和修饰,向观众和读者展现出了我国农村的真实状态。

(一)  农民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冲突

农民也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对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矛盾凸显。家庭贫困的老农杜深忠上过高中,是村里的文化人,喜欢练书法、弹乐器,天天在门口照进阳光的空地上写《道德经》。由于老杜的妻子没有接受过教育,因此对于老杜的行为非常不理解,尤其当老杜花费了一笔巨资(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购置了一把琵琶时,妻子积压的怒火终于爆发出来,认为老杜不关心家庭,对家庭不负责,整天抱着琵琶穷酸。但杜深忠认为,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为了生存,弹奏琵琶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也是精神食粮,两者都是重要的,这样的矛盾在这个家庭中存在了20多年。从老杜和妻子的分歧中,也反映出了农村家庭中,由于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不同,家庭不和谐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这类对精神有所追求的人,在农村也很难得到周边村民的认可,甚至被大家视为怪人。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农民还是以物质追求为最高追求,加上农村的经济环境比较差,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还没有覆盖到我国农村,农民对于精神追求普遍要求较低。如何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使其不为基本生活发愁?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  情感的表现

纪录片的能力之一就是对情感有着很好的表现,村子里的大学生杜滨才家庭不幸,却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学习成绩特别好,获得了很多荣誉。在片中,杜滨才在大娘的陪同下,去看望19年没见到的母亲,在见到母亲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在母亲说“19年了”,才痛哭出来,在这一刻,杜滨才把所有的感情都释放了出来。在纪录片最后的联欢晚会上,杜滨才唱的歌虽然都不在调上,但是每一句都体现出了他对父亲的爱,这种真实、带有情感的演唱,反而为本部纪录片的情感表达增色不少。在这一刻,杜滨才对父爱的无私也慢慢理解了,两人之间的隔阂也消除了。通过杜滨才情感的表达,受众在观看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共鸣,与片中的人物有情感上的交流。这种情感的表达会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在给受众一种情感美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乡村里的中国》的故事性叙事

(一)平民化叙事,原生的农民艺术特征

怎么框定纪录片中的内容会直接影响大众对故事题材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纪录片中的人、事物在特定环境下的活动是能够直接表达出作者意图的。《乡村里的中国》采用农村题材,并在农村进行拍摄和记录,针对三位主人公展开故事化的叙事,以此来刻画出各个人物的特性,并通过对他们的记录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我国农民的普遍生活状态,农民的朴实、坚强从剧中人物的话语和表情中一一展现出来,镜头下的他们是最真实的表演。[3]只有深入农村,才能对这些农民的话语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理解,并结合故事的题材进行适当的剪辑和刻画,这些朴实的地方语言正是该片导演想要展现给大家的人生哲理。(二)三线平行交叉叙事,升华主题

影片中将三位农民作为整个故事的主人公,同时将相关联的人物和事件串联在一起,共同组成了该片的主题,这种以三线平行发展并进行交叉叙事的手法,有利于影片主题内涵的进一步升华,展现出作者对于当下我国农民生活状态的关心,同时也对农民的精神需求严重匮乏表示担忧。三条主线从农民、干部、学生三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与此同时,剧中掺杂的各类突发故事和情节让整个影片更加饱满。在简单朴实的夫妻之间对话、乡邻对话中,故事的主题就不知不觉地展现出来了,同时利用了其他村民的讲述,进而让三条主线平行发展,并有机地串联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剧情故事。

四、《乡村里的中国》故事性的技术呈现

作者焦波的摄影技巧和剪辑方式是经过长期的纪录片拍摄而逐步形成的。事实证明,跟踪拍摄父母达到特殊效果的方法,用于记录村民生活同样出彩。条件是时间用足、感情用足。“久跟拍”是时间概念,更是追求概念。373天自然不是30天甚至100天可比。后期加工排除解说、音乐等主观因素,风格特色更加鲜明。真实、深刻、令人思考的政论效果自然形成,可谓“焦氏直接电影”。

在很多纪录片的问题中,最为本质的问题就是纪录片本身的摄像非常不稳定。但是在《乡村里的中国》中,整体的画面感是非常稳定的。在后期采访的时候,导演曾说,在拍摄的过程中,他要求每一个摄影师都能够运用三脚架来实现画面的稳定。在片子中,导演还重点突出了二十四节气。

除此之外,景物占据的比例并不是特别多。然而整体的节奏较快,因此和整个故事情节的贴合度较高。从某一角度看,景色的镜头多一些,能够使整个农家生活更完整。在这个片子中,有一个村中修路的情节。在这个细节中,对一个鸟窝进行了特写,以提醒人们进行生态问题的讨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苹果的滞销使人们开始焦虑,杜深忠盼望收购车到来时,在马路上焦急行走的一幕用了较长时间的镜头。运用这种形式展示了当时人物的焦急心理,极富表现力。在农民打仗的镜头里,所于画面都是非常稳定的。纪录片剧情的展现要更加贴近生活,因此拍摄过程中应该避免镜头晃动,以追求影片的真实性。

在纪录片完结的时候,最后一幕是村民的联欢会。在一年最后的时间里,农民们通过一年一次的联欢会来迎接新年。欢快、富有朝气的联欢会结束了整部影片,使得让大家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在联欢会中,每个故事主人公都在享受年的气氛,不管什么矛盾,都在这一年结束、新一年开始的时候减少了,甚至消失了。年是一种令人充满希望的时间,中国最为传统的气息都在“年”中,进而点明了主题——“乡村里的中国”。

五、结语

《乡村里的中国》故事性很强,因为其拍摄具有一定特殊性。纪录片中的故事由乡村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事构成,按照作者的思路,通过剪辑的方式把他们串在一起,由于其真实贴切,深受观众的欢迎,更真切地反映出了当下我国农村生活的现状,传达出人性的美和一些不足,也让人接受“鸡汤”的滋养。

通常而言,故事带有虚构的成分,但终究来源于生活。简单来讲,纪录片就是真实生活的反映,所以在进行故事性改编的时候,也要围绕真实话题进行。故事是整个片子需要的,但并不是无理由的编写。因此,在纪录片中,在展现真实性的同时,也要遵守本质,进而赋予故事存在的意义。

微信扫码关注有格公众号
定制个人表导专业能力提升方案

有格免费课

《电影评论》影评第一章第一讲

立即学习

方案简述

  • 针对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测试
  • 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测试
  • 针对学生的逻辑能力测试
  • 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测试
  • 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测试
  • 针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测试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人学习情况进行测试,参考教课老师的日常管理反馈,全方位多维度对学生全面分析,做到及时有效的对学生量身定制专属学习方案,冲刺理想高校。

打造个人提升方案
有格表导教育_表导艺考_表导培训_高中表导-济南有格表导教育